来源:人气:845更新:2023-01-15 05:05:12
说实话,确实是因为陈晓的缘故,我才知道了《好好说话》这部剧80s电影
杨光,最初是一个心中并没有多少阳光的人,作为“好好说话”这档节目的主持人,平时生活中却并不能做到好好说话。这一点,既体现在他与牛志玲的沟通上,也体现在最初与廖望的沟通中。牛志玲作为一个女领导,要为了节目赞助去和别人喝酒,杨光却并不太给面子,让牛志玲一度很尴尬。所以,刚开始的杨光是有些任性的。 那么,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特点呢?
杨光从小父母离异,被奶奶一直灌输妈妈的各种“缺点”。杨光很早就开始一个人住,他的房间总是拉着窗帘,就像他自己一样,被阴暗包围着。奶奶总是给杨光灌输各种思想,妈妈的各种不是,姑姑丈夫的各种不是,似乎,在老太太的人生中,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够让他称心如意,而其他所有人,都必须要听她的话。结果呢,儿媳妇(杨光妈妈)和儿子离了婚,最终杨光爸爸也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。而杨光的姑姑呢,最终也只能和自己妈妈住在一起,照顾她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姑姑成为了杨光奶奶的一个“缩小版”。当张文(杨光妈妈)想要回房子的时候,姑姑自然是站在奶奶这边的,杨光对母亲的不理解,让他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在恨着妈妈,因为他一直以为是母亲抛弃了他,不要他,也从来没去看过他。
在苏菁菁的事情上,妈妈和姥姥始终都对这个女孩子不放心,尤其是苏菁菁要和罗修去出差的时候。一次普通的出差,被她们二人当做“天要塌下来”的大事。这种极端的对孩子的控制欲让人感到可怕。
杨光爷爷很早没了,爸爸也没了,姑父也不在了。这个家里的男人为什么都没有任何存在感?除了奶奶的控制欲,还有隐藏着的另一面,男性在家庭中究竟需要或者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。其实,很多时候,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是缺失的,可能会认为自己赚钱养家已经足够辛苦,不需要去维系家庭关系,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。婆媳关系,自古以来都是横在家庭中最大的难题,需要男性在其中做调和,不仅仅是儿子,公公也是。有时候,我甚至会认为,婚姻让女性之间互相嫉妒,因为一位女性要与自己抚养了二十多年的儿子分开,把他让给另一个更年轻的女性。母亲对儿子的控制欲,大概也是对儿媳的一种嫉妒的体现。为了传宗接代不得不让儿子进入婚姻,却在婚姻后不忍心放手让儿子去过自己的生活。另一方面,是因为,传统社会下,女性没有自己的工作,没有经济来源,自然地位并不会高到哪里去,甚至也很难得到足够的尊重,所有的注意力全部在家庭、在老公、在孩子身上,但是却并不知道怎么爱自己,一旦丈夫离开,一旦孩子离开自己,就彻底失去了依靠,彻底失掉了人生所有的安全感。他们可能也没有几个可以聊天的朋友,即便能够聊天,也是家长里短,全部围绕家庭,却唯独,没有自己。
如果,如果说女性也有自己的工作,也能够赚钱,那这样,男性的工作压力是不是也会相应地会减少,毕竟两个人赚钱总比一个人要好,而且这样抗风险能力也高,一旦一方失业,另一方的工作也能够维持家庭生活。同时,工作带来的经济效应,自然也会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话语权,不至于在家庭中听“一言堂”,能赚钱,自然有底气。至少不会总被说“不会赚钱还提各种要求”这种鬼话。再者,女性工作在外,自然会减少和婆婆的相处时间,所以距离产生美,在一起的时间越多,能看到的对方的毛病也越多,互相嫉妒的人之间,最初看到的都是对方的缺点,而不是优点。如果男性不从中做任何调停,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,最终爆发,男性该承受的,一样都不会少,一边是自己妈妈的埋怨(你媳妇天天怎么怎么),一边是自己媳妇的埋怨(你妈总是各种挑刺,你总是站在你妈那边)。诸如此类。以上诸多矛盾,最终会影响到下一代,让下一代成为家庭矛盾的牺牲品,轻则避开他们,重则抑郁或者心理不健全。最终,没有任何赢家。杨光爸爸和妈妈关系真的就像奶奶说的那样吗?还真不是,因为如果关系真的不好,爸爸就不会把房子留给妈妈了。当时没人意识到妈妈的产后抑郁,是愚昧的表现,也是很多传统害人观念的体现。
说实话,我特别能理解为什么杨光要自己一个人住,他每次回到奶奶家里,我都替他感到头疼,感到窒息,杨光好像从来没在奶奶家吃过一顿饭,每次奶奶都让姑姑做好吃的,印象中杨光有一次是打算在奶奶家吃饭的,结果听了奶奶的话后,有借口单位临时有事,离开了。在这一点上,无比心疼杨光。所有的这些,杨光都要一个人承受,他不能埋怨奶奶、姑姑,还要帮着苏菁菁。或许,在某个层面上, 杨光帮助苏菁菁和罗修在一起,也是为了能够让苏菁菁离开这样的生活环境。
另一个令我印象比较深的,是逃学的那个小孩,妈妈给他报名各种辅导班,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。妈妈的“自我牺牲”,放下自己的学历和工作,全职在家带娃的结果,可能很多时候是所谓的“感动自我”。那么小的孩子,其实什么都懂,但是他一点都不快乐,同时他做不到完全理解妈妈的辛苦。妈妈的放弃也并没有换来爸爸的体谅,因为两人会逐渐缺少可以聊的话题,一个是工作太累,宁愿在公司加班都不愿意回家,一个是觉着自己都放弃了工作却得不到孩子和丈夫的理解。久而久之,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?这一次,爸爸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?只赚钱却缺位孩子成长、缺位家庭教育的角色。而妈妈做全职主妇,真的能被理解吗?没有做过全职家庭工作的爸爸们,真的能意识到全职家庭工作的琐碎和繁重吗?
再者,关于老人的问题。
孤寡老人的再婚问题。现阶段,其实大部分老人还是需要帮着照顾孙辈,也有更多的老人需要离开自己的老家,跟随孩子到大城市重新开始生活。在大城市,他们并不太容易认识新的人,也不太容易融入新的环境,适应复杂的交通规则,电子支付,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商场。离开故土,已经是迈出了最大的一步。大城市的物价贵,也让老年人很难适应。更重要的是,当孙辈开始上幼儿园,老年人就只剩下了自己,但据我观察,很多地方并没有什么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场所,几乎所有的地方,都是供小孩和年轻人使用的。奶奶们除了广场舞,爷爷们除了打牌写写字,我们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,又真正有哪些是为他们而设置的呢?失去了伴侣的老人们,则可能更加孤独,他们想再次寻找伴侣时,双方的孩子们,又是一番“大战”,因为涉及到老人遗产的归属问题。是啊,他们不关心你自己一个人时是否孤独,照顾孩子时是否疲惫,却关心你留下的房子车子票子。所以,剧中所涉及到的,都是活生生的社会问题,也可能是每一个你我他要面临的问题。
杨光和小助理通过不断的走访,终于弄清楚韩大爷周大爷和马大妈之间的关系,也帮忙沟通他们和自己孩子之间的关系,廖望做法律顾问,提供法律支持。而在他们走入“好好说话”的现场之前,大概也经历过无数次的争吵。所以,当杨光坚持做这个案子时,我真的很欣赏他。
杨光一开始时,其实会对一些案子有很强的抵触情绪,得益于牛志玲的帮助,她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案子也让杨光自己的心结慢慢解开一些,在牛志玲的坚持下,杨光接了小孩的那个案子,在这个案子中,尽管杨光有抵触,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开始试着去接触自己的妈妈,他也曾数次默默地到妈妈开的咖啡馆附近,远远地看着,那时候,妈妈是一个遥远但仿佛又很温暖的存在,若即若离。所以哪怕他心里很抵触,却又很渴望,还是去见了妈妈,哪怕心存不满,却至少,也说出了自己的不满。他在尝试一点点打开自己的心结。所以,后来他开始了关于老人的再婚问题,以及后面另一个小区的电梯改造问题。从被动到主动,杨光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。
而杨光的进步,离不开廖望的帮助。
最初被认为是“小炸药”的廖望,会在很多时候站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,给杨光提供看问题的新角度,也许这些角度并不那么入耳,但当杨光仔细思考时,会发现廖望的很多看法确实是正确的。从一开始的“不对付”,到逐渐增加的沟通的过程中,对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。杨光和廖望的沟通,其实也反映了“好好说话”的重要性。如果杨光完全将自己封闭,如果没有廖望的介入,他们都很难和自己的家庭和解,和自己和解。
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,方能体会到沉重的压力和负担。自以为家庭美满幸福的廖望,也刚发觉父母之间可能存在问题时,也花了很久的时间做心里建设。而廖望父母的问题中,其实同样涉及到老年人的婚恋问题。爸爸陪着妈妈做做样子,也很累吧。
杨光和妈妈的那次聊天,“你把我留在了灰烬里”,真是戳人心窝子。但是,他也终于知道了,妈妈并没有抛弃他,妈妈也默默参与了他人生的很多个重要时刻。
而牛志玲和李恒基,则是孩子相关的问题。牛志玲能鼓励帮助杨光,却在自己遇到问题时难以开口与李恒基真诚沟通,但是好在妈妈一直在鼓励牛志玲。
(关于罗修,我理解这样的人物形象,但是我实在讨厌这个角色,所以不做讨论了。)
人与人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环,彼此开解照应。而杨光则是这个环的中心,连结了这剧中的所有人物。
杨光,终于在照亮别人之后,也让自己照到了阳光。
大抵,陈晓也希望能够通过这部剧,给更多的人带去一抹阳光。
© 本文版权归作者 心字罗衣 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Copyright © 2008-2022